寿险公司保单销售形势不容乐观

2008年9月3日 | 分类: 证券市场点评 | 标签:

  受通货膨胀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寿险公司保单销售前景看淡。在保单销售出现疲软迹象的初期,寿险公司可能采用加强广告宣传攻势、大幅提高结算利率等形式维持既定的不切实际的销售指标,这将有损于寿险公司的当期利润。而只有当整个寿险行业意识到过去定下的指标确实无法完成时,保险公司才会放弃激进的营销手段。营销费用支出的最终减少,则将进一步冲击到保单的销售,进而重挫股价。鉴于以上原因,潘大认为,只有当寿险公司营销费用和保单销售收入出现双降的情况下,才意味着保险公司股价开始见底,目前投资保险股则可能是一种不理性的行为。潘大认为,股票投资收益大幅减少只是保险股下滑的一个比较次要的因素,将其摆在首要位置考量是不恰当的。保险公司的主要投资方向,即长期协议存款和长期债券投资,受长短期利差缩小因素影响,已经举步维艰。而保单销售的疲软,又将使得寿险公司业绩雪上加霜。

  保险的分类

  保险分为人身险、财产险和再保险。虽然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有财产险业务,但财产险毛利率非常低,故国内三大上市保险公司的业绩都将由人身险经营状况决定。

  人身险分为人寿险、健康险(含意外险)、年金三大部分。同样的,人寿保险的经营状况决定整个人身险业务的经营状况,因此也决定着整个保险公司的业绩状况。

  有的研究者,是分不清楚人身险和人寿险的区别的,把他们混为一谈,这是不正确的。潘大给这些人的建议就是尽早回乡种田,不要写文章丢脸。另外,年金就是所谓的养老保险,这个词是不确切的。三岁的小孩也可以买年金,十岁前就取完都没关系,怎么这是“养老保险”呢?

  人寿保险,包括:定期险、分红险、万能险、变额寿险(投连险)、变额万能寿险等类型。目前,国内寿险公司的主要盈利来源为分红险和万能险。

  寿险公司的盈利模式

  保险人(保险公司)的税前利润,主要来自于长短期利差。保险人获得投保人的短期资金,用于长期投资,其利差就是保险人的利润。虽然保险公司也试图搞什么资产管理业务来获取管理费,但那玩艺还没有成气候,对保险公司盈利无实质影响,分析时忽略掉就是。

  保险公司短融长投的盈利模式,是由于保单的现金价值这个玩艺决定的。除一些定期险外,几乎其它所有寿险都有现金价值。现金价值的目的在于平滑被保险人整个生命周期对应的不同死亡率,如果没有现金价值,一个人70岁和20岁相比,缴纳的保费会要多很多个数量级。事实上,对于现金价值保单而言,70岁和20岁缴纳的保费是没有明显差异的。

  寿险公司盈利的一切奥秘都隐藏在“现金价值”这四个字上。正是由于现金价值保单的发明,才使得寿险公司的短融长投成为可能,巴菲特也是看中了这一点,对保险公司有着特殊的偏爱。

  一说到短融长投,有的人就想到了流动性风险,想到了挤兑(集中退保)。没错,寿险公司还就是有这个风险,这与银行是一样的。

  保险公司长期投资方向一个是大额协议存款,这些存款都是长期存款,每笔金额都要上亿元,利率会要远远高于一般客户的利率,不受人民银行定期存款利率限制。

  保险公司另一个长期投资方向是债券,主要是高评级有担保的长期债券。

  保险公司要实现良好的业绩,离不开陡峭的债券收益率曲线。也就是说,长期利率必须要大幅高于短期利率,保险公司才能很好的盈利。由于通货膨胀期间,短期利率会要上升,长短期利差缩小,保险公司的盈利空间也就被压缩的很小了。

  特别的,如果长短期利率倒挂的话,保险公司还要亏大钱!

  保单销售前景一片黯淡

  潘大注意到,前期中国平安大量增加了广告营销投入,有那么一点营销知识的人都知道,这是产品销售疲软的初期症状。

  在产品销售疲软的初期,广告营销投入会短期增长,以维持过去定下的不切实际的销售目标。只有当销售数据显示加大的广告投入没有产生预期效果后,广告预算才会再度缩减。

  前期,中国平安在CCTV黄金时段投放的那个刘翔的广告,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由于分红险和万能险都属于长期寿险,保险公司的盈利是在几十年间慢慢释放的。因此,保险公司有动机以暂时的亏损维持这些险种的销售。这就是保险公司大幅提升分红险和万能险结算利率的原因。

  但结算利率的提升并不是无限制的。除成本原因外,这样做将要导致保险人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近期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指出:“要抓住偿付能力这条主线”,这不啻于给了中国平安等激进派当头一棒!虽然中国平安增资了平安寿险,缓解了这个矛盾,但未来进一步大幅增资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这将受到股东乃至董事会的强烈质疑。

  潘大预测,未来保险公司结算利率不会再有大的提升,保单销售疲软将成定局。既然保监会已经明确提出了偿付能力这个问题,潘大是不相信哪个保险公司敢公然冒大不韪的。

  保单销售疲软原因何在

  除通货膨胀不利于保单销售这一主要因素外,居民预期收入降低也是保单销售举步维艰的另一重要原因。

  从哲学角度来看,人的生命价值都是一样的,但在经济学原理角度来看则非如此。经济学认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等于其未来现金流的现值。

  在去年经济过热的时期,很多人领了比以前多得多的奖金和财产性收入,他们因此错误地预期了自己未来将能获得的现金流。在2008年,随着奖金、红利、地租、股息等收入的降低,这部分人对自己生命的价值重新有了客观认识。

  在现金收入降低的同时,继续缴纳不切实际的高额的保费,就显得很不理性,这将导致退保现象的产生。

  寿险公司为遏制退保的洪流,采取了提高结算利率的做法,试图让投保人产生这份保险很值的错误幻觉。由于结算利率继续提升不符合规律,潘大认为,但这种幻觉迟早要破灭。

  另外,利率的升高,也使得贴现率升高,影响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也就说,人的生命“价值”又再次降低了。

  鉴于以上原因,潘大认为,只有当寿险公司营销费用和保单销售收入出现双降的情况下,才意味着保险公司股价开始见底,目前投资保险股则可能是一种不理性的行为。

  保险股的价格被高估

  由于上市的三大保险公司均采用了一些财务技巧将业绩变得“平滑”,因此保险股的业绩并未体现其经营状况的实际。也正是因为如此,保险股的市场价格被高估了。

  但是资产负债表是比较难以用会计技巧“平滑”的,它比较难作假的。

  有的投资者认为,关注上市公司,重点在于关注“业绩”,这是片面的。潘大认为,关注“业绩”的本质是关注损益表,而关注净资产的本质是关注资产负债表。

  要搞清楚,三大报表里的老大是资产负债表,老二才是损益表,不要本末倒置!

  中国平安(601318),它2007年年报净资产是14.60元,2008年一季报是12.81元,中报是11.02元。你中国平安的净资产都快要亏没了,居然有投资者认为它有所谓的“业绩”,这真是很好笑的一件事情。你在赚钱,怎么你的净资产还在缩水呢?

  潘大再强调一遍,损益表(业绩)的发挥空间是比较大的,是不靠谱的;而资产负债表(净资产)是比较难发挥的,是比较靠谱的。知道了吧?

  目前保险股里,股价泡沫最大的是中国人寿(601628)、其次是中国平安(601318),中国太保(601601)的泡沫相对较小,但仍有下跌空间。

  潘大比较看好中国太保(601601),因为中国太保的扩张速度是比较柔和的,管理层也是比较坦诚的,主业也是相对较为集中的。另外,中国太保(601601)是上海的公司,很难想象,作为亚太区金融中心的上海,居然没有一家像样的保险公司。

  中国平安(601318)是深圳的企业,又是港资背景,因此香港人对它是比较信任的,所以H股价格现在跌不下来。但是中国平安有管理层的股权激励计划,这除了会侵蚀股东利益外,还将导致管理层的规模扩张冲动,因此不是已上市的最好的保险公司。事实也证明,平安管理层投了一些内部收益率不高的项目,而不是将盈利分给股东,由股东自由选择更好的投资方向。

  当然,潘大认为,即使是比较保守的太保,也不免受到整个寿险行业趋势的影响,离股价见底也还很早。

版权警告
  1. kelio
    2008年9月3日07:40
    引用 | #1

    潘大,一个小错误,纠正一下,中国太保的代号是601601,至于你说的601111,我觉得股价触底还有段时间,最终底部可能在3元左右,这种盈利弹性很高的高β值股票,涨也会涨过头,跌也会跌过头

    感谢您深夜写稿的辛勤劳动,对你所说的保险公司的营销力度加强,我深有体会,个人觉得他们今年的营销计划是肯定不能完成的,在经济衰退的大环境下覆巢之下无完卵。

  2. 支持潘大
    2008年9月3日09:42
    引用 | #2

    看完了,学习了,继续支持!

  3. 88wsz
    2008年9月3日10:41
    引用 | #3

    谢谢你!

  4. 潘大
    2008年9月3日11:21
    引用 | #4

    我刚才又收到一家保险公司打来的电话推销保险,这已经是十天内本人第二次收到保险公司的电话推销了,可以看出,它们的销售压力非常的大。

    上次的电话我给它挂了,这次因为刚写了这篇文章,我就耐着性子听了下它的介绍,并作为本文的附属论据引用。

    这是一款推销意外险的电话,每个月缴200元保费,10年后保费全额退还,保额为16万元。根据速算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如果长期利率为7%,则70/7=10,10年保费的投资收益刚好翻倍。表面上看投保人好像并未付出什么,但实际上是付出了很多的。希望这点能帮助投资者理解文中关于寿险公司盈利模式的介绍。

    从保单选择来看,这款保单为了便于简单推销而简化了条款,主要是不对投保人年龄和性别加以区分,而年龄和性别是要影响生命表上的死亡率的。保险公司不区分年龄和性别,我只能认为它是按死亡率的高端为基础来进行精算的,这不利于投保人。虽然生命表对意外险的影响比人寿险要小,但是由于其要保因病死亡(意外险和健康险事实上是同义词),故仍不容忽略。

    类似这款保单,很明显,就不适合50岁以下的人、女性、或不吸烟者投保。

    投资者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细节来分析行业。电话营销的效果不好,费时费力,如果不是销售出现了明显下滑迹象,是不可能突然运用起这种销售手段的。寿险公司广泛开展电话营销,亦可以从侧面证明本文所述非假。

    另外,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是运营商出卖了客户的资料,如果是那样的话,则这个电话还意味着运营商的经营可能也出了问题。

  5. 逆风飞扬
    2008年9月3日11:53
    引用 | #5

    很客观,喜欢这样的文章.

  6. holyghost1982
    2008年9月3日14:33
    引用 | #6

    呵呵 今天看了财经上的封面文章 接着看了你的这篇 然后就看着保险股就开始下跌了

  7. 笑迎愁
    2008年9月3日16:30
    引用 | #7

    潘大评论中所说的接到保险公司电销电话的事,我相对比较感兴趣,因为本人就是电销行业的,接过很多保险公司的单子。

    其实保险公司一直在做电销,不是近来才开始或加大力度的。电销通常有两种,第一种是咨询回呼,这就不必多说了。第二种是新数据扫单,创造约见机会,数据可能来自各种渠道,潘大接到的应该是后者。这些工作其实保险公司一直在做,而且由来已久。

    我想请教一下潘大。如果您对保险行业感兴趣有了解的话,可否分析一下保险行业运作方式的未来?具体的说是依然以现在保险代理人的推销方式,还是会发展成银行一样,以营业网点来面对公众,还是其它什么更有优势的方式。因为现在“孤儿保单”等现象以成保险业的不治顽疾。谢谢您。请赐教。

  8. BYI
    2008年9月3日16:59
    引用 | #8

    潘大,你那个速算公式没看明白啊,给解释一下吧

  9. masterzzx
    2008年9月3日17:03
    引用 | #9

    个人也比较看好太保。不看好平安的原因主要是年初推出的巨额融资,一个动不动就向股东伸手要钱的公司绝对不是好公司。
    长期看好保险业,因为买保险的人其实都很不利,保监会确定的精算利率2.5%,这么多年一直没变。很难想象对客户而言几十年的平均利率只是2.5%,这样的保单对客户有什么价值。
    但是正因为对客户不利,所以对保险公司有利,这是长期看好保险公司的理由。
    保险公司的保险经纪人的忽悠能力不是一般的强,没有良好金融知识的人还是很容易被忽悠的。

  10. ghost600883
    2008年9月3日21:06
    引用 | #10

    70/7=10
    这个速算公式没有看明白什么意思!好多个专业词语,
    望潘大老师推荐本比较初级的保险知识书!
    谢谢!

  11. cheney
    2008年9月3日22:15
    引用 | #11

    对潘大文中的一些观点不敢苟同.提出来,供探讨

    1.说保险公司“短融长投”。可事实恰恰相反,保险公司是“长融短投”。商业银行业才是“短融长投”。
    理由:保险公司客户的保费每月期缴,一张保单保费要缴几十年,而保险公司一笔投资的期限一般不过5年左右。这就是保险公司相对商业银行的优势,其负债的现金流非常稳定而且长期,保险公司要把长期负债现金流的久期匹配到投资现金流上去,比商业银行要“存短贷长”地去匹配久期来得容易。 保险公司负债资金成本低于银行负债资金成本。因此不是保单现金价值吸引巴菲特,而是保险公司这种低成本、稳定、长期的资金来源吸引巴菲特。

    2.潘大认为保险公司的利润来自于陡峭的收益率曲线。其实,从历史上对国外保险公司的研究来看,保险公司的收益和收益率曲线(长短期利差)基本不相关。为什么?就是因为保险公司资金是持续稳定地流入的,而且“长融短投”。举个例子,如果现在短期利率较长期利率上升得快,利率倒挂了,那仅仅是当前拿到的钱成本高,投资的利率低,会亏本。不过,由于投资期短,到期后,长短期利率那时如何两说呢!更重要的是,当前短期利率涨了,那么之前投资的如果当前到期了,就能以更高的利率再投资,获得了更高了收益。两相对冲,保险公司收益不会有太大起伏的

    3.难道潘大分析保险公司收益只看净利润和净资产?
    老实说,金融类公司的分析是所有上市公司中最难的,而保险公司的分析又是金融类公司分析中最难的。所以,要想了解保险公司,不是净利润和净资产两个指标可以以偏概全的。 听说过“内涵价值”,“期缴”/“趸缴”的区别么? 如果潘大知道的话,那就会明白为啥平安保费收入增速大大低于人寿和太保,可分析师依然认为平安增长质量较好。为啥平安高层要自豪地标榜自己是在中报中披露“内涵价值”第一家上市公司。

    4.纠正一个会计常识,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都容易作假,而最不容易作假的是现金流量表。这个凡是做会计的都知道的。

  12. 潘大
    2008年9月3日22:33
    引用 | #12

    TO cheney:

    要探讨没问题,但是请务必不要输入虚假的Email地址。

    如果担心隐私问题,请输入相对次要的Email地址,但本站不接受胡乱输入的Email地址。

    这个规矩今天就要向你说清楚,对其它人也是一样,如Email地址或昵称为胡乱输入者,将一律删除评论。

    如对此规定感到难以接受,你有权保持沉默,或移步至其它网站。

    本站不追求“盖高楼”,无趣的评论只会在数据库中留下垃圾,导致数据库运行效率低下。当然,会有其它网站追求这个东西,你如果愿意,请去那些网站进行spam。

    看在你码了这么多字的份上,此评论我暂且放出来,但是下不为例。

    其他访客也务必要注意这一点。

  13. cheney
    2008年9月3日23:10
    引用 | #13

    谢谢潘大的提醒。

    经常来潘大财经的原因主要是潘大写作风格的严谨(观点赞不赞同是另一回事,但至少潘大对待这个财经网站的态度非常认真,这同其他哗众取宠的一些财经评论网站有很大区别),从潘大财经上我也学到不少东西。

  14. 潘大
    2008年9月3日23:35
    引用 | #14

    TO cheney:

    感谢你的理解和配合,对你提出的几个问题回答一下。

    寿险趸缴的比例是比较低的,不知道你是不是保险业从业人员,如果是的话,相信你非常清楚这一点。毕竟像万能险这种产品,他设计的目的就是灵活缴费的,只要你的现金价值不为0,爱啥时候缴就啥时候缴。趸缴的本质是违反万能险设计初衷的,也是违反现金价值保单设计初衷的,趸缴比例较低自然也就不奇怪。

    当然,年金产品趸缴,则并不奇怪。但是年金是以生存为给付条件的,人寿险是以死亡为给付条件的,这不一样。

    寿险公司股票的分析确实很难,难的原因就在于市场对数字的崇拜,分析师必须要给出数字,才能使得研究报告有说服力。这样做,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

    我的认识就是,保险公司没有理由获得比整个金融业明显偏高的净资产收益率。如果按长期20%的净资产收益率,20倍市盈率,来算的话,平安值40块钱。但是这个40块钱是正常市场的沽值水平,熊市的话,股价跌至40以下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现金流量表自然是难以作假的,这个本人并未否认。本人只是对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进行了比较,并未涉及到现金流量表,自然不存在错误的问题。

    另外,平安的话,规模已经比较大了,要保持高于太保的成长率本来就很困难。太保规模适中,潜在的成长性好,管理层没有高薪和股权激励计划,特别是分红政策值得大加赞赏,因此我个人认为太保是三大保险股里面最值得投资的。太保的管理层,在没有更好的投资方向的情况下,不是去投资内部收益率偏低的项目,而是对股东分红,让股东自己拿着红利进行再投资,这是非常值得表扬的。

    至于平安的一些“新业务”,说白了,都是国外的成熟业务,人寿这些公司也不是不能做,只是它不想做罢了。比如平安2000年开始搞投连险,人寿真的就不能做吗?平安搞了投连险,后来引发了退保的狂潮,这充分说明了平安管理层的扩张冲动历史上就是比较激进的。扩张冲动导致平安将资金运用于内部收益率偏低的项目,直接后果就是损害股东利益。

  15. 潘大
    2008年9月3日23:59
    引用 | #15

    TO 笑迎愁:
    寿险行业仍然是以代理人推销为主,这是行业属性决定的,长期都不会变。银保渠道只是一个补充,毛利率要低的多。

    孤儿保单这种问题你不用操心,自然会有无法成功展业的代理人新手愿意去接的。

    TO BYI & ghost600883:
    你可以购买《经济学原理》,里面有这个速算公式的介绍。

    该书的介绍在:https://create.hk/archives/158

    TO masterzzx:
    引用中金公司保险业分析师周光的原话:“那些认为万能险结算利率可以随意下调而不影响保费收入增速的论调是幼稚的。万能险结算利率的大幅下调必然严重影响保单的销售。换句话说,鱼和熊掌兼得的期望是不现实的。”

    也就是说,那个2.5%,只是一个保底收益率,保监会的要求是不能做出超过2.5%的承诺。但是实际结算利率不是定死在2.5%的,这个问题要说清楚。现在银行利率都4.14%了,如果保险公司按2.5%来分红的话,只会导致退保,它们不可能这样做的。

    打发代理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抓住“现金价值”这个问题不放手。保险公司培训时教的“话术”,只能应付客户对现金价值的一次提问,只要你深入地问下去,保险代理人就难以回答,自然会知难而退。

  16. 小春
    2008年9月4日01:59
    引用 | #16

    请潘大和kelio一起分析一下,明年大熊市的时候中国太保的股价多少时为较合理的范围。谢谢两位了。

  17. cheney
    2008年9月4日11:40
    引用 | #17

    to 潘大:
    1、趸缴的寿险前几年比例是不高,但是去年特别是今年上半年,趸缴比例飞速上升,可以说人寿和太保去年和今年保费增速150%,100%以上的增速是趸缴(特别是银保一块)贡献的,期缴贡献只有50%不到。而趸缴利润率约是期缴1/10,但趸缴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要求远高于期缴。这也是平安一直做期缴,不大开拓趸缴的原因。业界认为平安的保费增长质量和结构均好于人寿和太保的理由也基于此。

    2、你认为保险行业没有理由拥有高净资产收益率。其实,业界给保险的估值从数字上看一直是偏高的,国外国内都如此。为什么?不是人们傻,而是因为从会计报表上来看,保险公司的利润相比银行来说,是低估的,这是由于保险行业特性决定的,保险公司卖的保单,从会计上看,当期这份保单都是亏本的,卖得越多亏的越多。所以如果单纯从会计报表上的数字来分析,会低估净利润和净资产。因此需要纠偏。靠什么?就靠“内涵价值”这个指标。也许有人认为“内涵价值”主观因素太多,那谁能提出一个更客观更令人信服的估值指标呢?至少现在还没有。这也是我前面说的保险公司分析难的根本原因。

    3. 关于平安的股权激励,股权激励制度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任何制度的实施都会带来有利一面也会带来不利一面。公司治理是门大学问。国外很多金融机构都有股权激励,例如汇丰(汇丰其实是平安一直以来学习的榜样)。也没见过国外成熟市场中的投资者把有股权激励作为不值得投资的理由。投资一家公司,一定程度上就是投资管理层智慧。巴菲特说他不会选择有股权激励的公司,那是因为巴菲特的投资水平已经远在绝大多数公司高管之上,他当然不需要去激励那些高管去投资啦。巴菲特恨不得那些高管啥投资都不要管,把钱全交给自己投资。可是对我们而言,你有巴菲特一半的底气么?你的投资水平和可以投资的标的,比起保险公司高管和投资团队及可选择的投资范围,好到哪里去了?所以学习巴菲特,不能死板地学习他一言一语,而是理解他说话背后深刻的意图。

    4、平安规模是大了,不过得想想它怎么就做到现在这个地步的?太保几乎和平安同时成立的,无论从政策环境还是市场环境来说,不会比平安差,可为啥事实证明,目前太保落后平安呢? 我认为归根结底还是管理层水平的问题。那么好,你太保和平安同时起跑,20年长期以来你都没给我们投资者证明你比平安强,凭什么让我们投资者相信你现在开始就比平安强?难道就因为你规模小,起点低?难道就因为你一次2008上半年短期的业绩好于同行?

    5、平安的确学习国外经验很在行,它的许多业务都是借鉴参考了国外的经验。那人寿、太保国外已有的业务不引进不推广,自己也没见创新出啥新业务,难道这就可以作为公司经营稳健的投资理由?这就能作为未来金融行业开放环境下同国外同行竞争的理由?

    6、潘大终于还是提到中金的周光了,的确,作为中金公司首席保险行业分析师,我相信周光水平不是盖的。但是,周光提出的保险公司靠在“陡峭的收益率曲线上起舞”赚收益的说法(也就是潘大你在blog中赞同的观点),的确遭到业内不少分析师的反驳。从理论上和历史数据上,都不支持这种说法。周光这一观点上我认为有失偏颇。

    PS:我不是在为平安鼓吹或张目,我也不是保险公司里的人,不是啥金融分析师。金融分析水平还要多向潘大这样的高手学习。我说这些是一个普通投资者从另一些角度看待保险行业。我也承认,作为股权激励,是容易带来盲目扩张的弊端,作为一名投资者应该长期密切关注这个问题,因为这个是一个公司的基本面。

  18. 潘大
    2008年9月4日12:32
    引用 | #18

    你提出的问题,基本都不成其为问题。

    至于中国首年会计准则不允许保单首年费用摊销的问题,这个很简单的,你看H股的业绩就可以了嘛,香港会计准则是允许摊销的。你说的这个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

    其它几个问题,都是老问题,就不回答了。

  19. 零度
    2008年9月5日23:28
    引用 | #19

    潘大:

    我觉得国内保险公司还有另外一层隐忧。国内医疗险的定价和香港比,实在是离谱的很。所谓的大病险和基金定投差不多。住院补助险和香港汇丰的比和打劫差不多。一年交1万多,国内的只能补助到30万,而香港汇丰的险种最高达300万。每日补助也相差近十倍。香港汇丰提供网上报价,有兴趣可以上网看看。这种定价能维持到哪天呢?

  20. 天后
    2008年9月29日12:52
    引用 | #20

    为什么要“打发”代理人呢?难道潘大认为保险都是骗人的?我是专职主妇,最近也想买保单来着,我 在上海所以会优先考虑太保~~但我到底应该不应该买保险阿?

  21. 天使红
    2008年10月8日12:06
    引用 | #21

    我最近想给家庭做个理财规划,不知如何行动?你们谈论的话题好深奥,不很明白。想请问您:保险能买吗?

  22. 2008
    2008年10月9日14:41
    引用 | #22

    潘大 :我刚才又收到一家保险公司打来的电话推销保险,这已经是十天内本人第二次收到保险公司的电话推销了,可以看出,它们的销售压力非常的大。
    上次的电话我给它挂了,这次因为刚写了这篇文章,我就耐着性子听了下它的介绍,并作为本文的附属论据引用。
    这是一款推销意外险的电话,每个月缴200元保费,10年后保费全额退还,保额为16万元。根据速算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如果长期利率为7%,则70/7=10,10年保费的投资收益刚好翻倍。表面上看投保人好像并未付出什么,但实际上是付出了很多的。希望这点能帮助投资者理解文中关于寿险公司盈利模式的介绍。
    从保单选择来看,这款保单为了便于简单推销而简化了条款,主要是不对投保人年龄和性别加以区分,而年龄和性别是要影响生命表上的死亡率的。保险公司不区分年龄和性别,我只能认为它是按死亡率的高端为基础来进行精算的,这不利于投保人。虽然生命表对意外险的影响比人寿险要小,但是由于其要保因病死亡(意外险和健康险事实上是同义词),故仍不容忽略。
    类似这款保单,很明显,就不适合50岁以下的人、女性、或不吸烟者投保。
    投资者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细节来分析行业。电话营销的效果不好,费时费力,如果不是销售出现了明显下滑迹象,是不可能突然运用起这种销售手段的。寿险公司广泛开展电话营销,亦可以从侧面证明本文所述非假。
    另外,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是运营商出卖了客户的资料,如果是那样的话,则这个电话还意味着运营商的经营可能也出了问题。

    你确认营销员跟你说这个是意外险,但还要保因病死亡?“意外险和健康险事实上是同义词”,恕难苟同,如果仅仅是保意外死亡和因病死亡,当然或许还有高残,那基本上算是一款定期寿险了,跟健康险可是不太搭界,除非这个保单还包含有其他责任,比如住院补贴等,当然仅仅从你目前描述的这些信息来看,这个价格当然是非常非常地贵;

    如果仅仅是保意外,那就更夸张了,可惜意外险的定价从来都只考虑意外发生率的,跟年龄、性别本来就无关,跟从事行业或活动的危险性倒是相关,如果有核保是要加费的(当然电话营销基本上不会考虑核保,不存在这个问题);

    还有啊,对个人投资给7%的长期复利,不觉得有点高么?既然要算长期,我们看过去5年中国的10年以上期债券收益率,根据中债综合指数,平均下来不过才刚刚过4%,7-10年期的甚至还不到3.5%;当然了个人还可以参与权益类投资比如股票基金,可这些的风险可是实实在在的,能不能挣出来那多余的3%,还真难说……就连上市的三家保险公司,也没有谁现在敢假设长期投资收益率=7%的,国外的另说,人家这么多年的投资环境不一样,过往收益率长期平均下来也不一样

  23. 2008
    2008年10月9日14:52
    引用 | #23

    潘大 :TO cheney:
    感谢你的理解和配合,对你提出的几个问题回答一下。
    寿险趸缴的比例是比较低的,不知道你是不是保险业从业人员,如果是的话,相信你非常清楚这一点。毕竟像万能险这种产品,他设计的目的就是灵活缴费的,只要你的现金价值不为0,爱啥时候缴就啥时候缴。趸缴的本质是违反万能险设计初衷的,也是违反现金价值保单设计初衷的,趸缴比例较低自然也就不奇怪。
    当然,年金产品趸缴,则并不奇怪。但是年金是以生存为给付条件的,人寿险是以死亡为给付条件的,这不一样。
    寿险公司股票的分析确实很难,难的原因就在于市场对数字的崇拜,分析师必须要给出数字,才能使得研究报告有说服力。这样做,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
    我的认识就是,保险公司没有理由获得比整个金融业明显偏高的净资产收益率。如果按长期20%的净资产收益率,20倍市盈率,来算的话,平安值40块钱。但是这个40块钱是正常市场的沽值水平,熊市的话,股价跌至40以下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现金流量表自然是难以作假的,这个本人并未否认。本人只是对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进行了比较,并未涉及到现金流量表,自然不存在错误的问题。
    另外,平安的话,规模已经比较大了,要保持高于太保的成长率本来就很困难。太保规模适中,潜在的成长性好,管理层没有高薪和股权激励计划,特别是分红政策值得大加赞赏,因此我个人认为太保是三大保险股里面最值得投资的。太保的管理层,在没有更好的投资方向的情况下,不是去投资内部收益率偏低的项目,而是对股东分红,让股东自己拿着红利进行再投资,这是非常值得表扬的。
    至于平安的一些“新业务”,说白了,都是国外的成熟业务,人寿这些公司也不是不能做,只是它不想做罢了。比如平安2000年开始搞投连险,人寿真的就不能做吗?平安搞了投连险,后来引发了退保的狂潮,这充分说明了平安管理层的扩张冲动历史上就是比较激进的。扩张冲动导致平安将资金运用于内部收益率偏低的项目,直接后果就是损害股东利益。

    “寿险趸缴的比例是比较低的,不知道你是不是保险业从业人员,如果是的话,相信你非常清楚这一点。毕竟像万能险这种产品,他设计的目的就是灵活缴费的,只要你的现金价值不为0,爱啥时候缴就啥时候缴。趸缴的本质是违反万能险设计初衷的,也是违反现金价值保单设计初衷的,趸缴比例较低自然也就不奇怪。”

    – 这个有点汗,就我所知,很多公司的趸缴比例不是一般的高,尤其最近两年通过银行渠道力推的投资型产品:分红险就不说了,当一次性高息存款忽悠的不在少数,去银行看看,卖的基本上都是三五年期一次性趸缴的;万能险缴费不固定,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满足客户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收入状况以及保险需求的变化,公司当然不希望万能险是一锤子买卖,可因为每次缴费时实际发生的佣金都是没啥差别的(真正的期缴可大不一样,首期的佣金比续期大多了),事实上也相当于趸缴 — 实际发生费用的不同仅仅是趸、期缴差异的一方面,更主要的其实还是现金流的稳定性不同,难以想象没有缴费约束限制条款的万能险可以被当作期缴,国内国外都没这样划分的,除非有每期最低缴费限额,但可以算作期缴也仅仅是最低缴费限额那部分;投连有期缴的,不过在国内卖得更多的也是趸缴,这个说到底跟国人的投资心理有关,都想的是捞一票就跑,没多少人会考虑定投几十年。

    真正期缴多的,只有个人营销这个渠道,这些数据在上市公司财报里面都有的,不过有的公司披露得详细,有的披露得很模糊,仔细查一下就知道了。

    另外,年金期缴的也不少吧,事实上上班族每个月工资单扣除的养老保险就是一种年金,当然这个是向社保基金买的,现在的“现收现付”制是空帐运行,今后会怎样还难说

    “寿险公司股票的分析确实很难,难的原因就在于市场对数字的崇拜,分析师必须要给出数字,才能使得研究报告有说服力。这样做,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

    我的认识就是,保险公司没有理由获得比整个金融业明显偏高的净资产收益率。如果按长期20%的净资产收益率,20倍市盈率,来算的话,平安值40块钱。但是这个40块钱是正常市场的沽值水平,熊市的话,股价跌至40以下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 尽管我也认为现在的内含价值评估方法有不足之处,但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难的原因就在于市场对数字的崇拜,…,这样做,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就带过去了,好像太粗糙了吧;如果简单到拿eps*pe来对寿险估值,那现在平安对富通的投资已经计提了157亿,而富通目前事实上已经被法巴和荷、比、卢三国切割得没剩下啥了,接下去搞不好还要继续计提,今年很有可能亏损,最多也就是几分钱的eps,照eps*pe的简单算法,恐怕连40都不值呢,4毛还差不多

    “另外,平安的话,规模已经比较大了,要保持高于太保的成长率本来就很困难。太保规模适中,潜在的成长性好,管理层没有高薪和股权激励计划,特别是分红政策值得大加赞赏,因此我个人认为太保是三大保险股里面最值得投资的。太保的管理层,在没有更好的投资方向的情况下,不是去投资内部收益率偏低的项目,而是对股东分红,让股东自己拿着红利进行再投资,这是非常值得表扬的。”

    – 太保的保费收入是很高,尤其是这两年,可是看一看都是靠什么业务做起来的就清楚了,最不赚钱的银保而已,银行的手续费一度被抬高到了5%以上,原本就微利的银保只怕现在还是亏钱的,要说潜在的成长性,是因为三家上市公司里面就它最小么?为啥成立没比平安晚多久,发展却一直不如人意呢?06、07年好不容易靠老百姓的理财热情才用银保扳回来点市场占有率,资产规模却一直落后接近50%(04-06年,07年好歹赶上来点)

    太保员工的平均收入在保险业内是出了名的高,因为收入差距没拉开,高管的名义收入看上去的确不算太高,这就是国企的好处吧,可薪金支出总额未必就低;没有股权激励计划是好事?因为没有股权激励计划,所以不得不靠较高的平均工资来留住普通员工,这个就是好事?你是想说平安的股权激励计划很不合理是吧,我也觉得高点行权的高管看起来不太厚道,当初可能谁也没想到平安在A股能涨到150,还把港股都带上了三位数,当初设立股权激励计划的时候,平安港股的价格还不到15,是市场的疯狂让高管有了行权的厚礼,该怪谁?

    至于分红,每股30的发行价,07年分了三毛很高么?这算是回馈股东、值得表扬的理由么…?我倒是看到了太保才圈到钱就迫不及待的开始在北京买楼,在成都烧IT后援中心,不知道之前怎么过来的…

    “至于平安的一些“新业务”,说白了,都是国外的成熟业务,人寿这些公司也不是不能做,只是它不想做罢了。比如平安2000年开始搞投连险,人寿真的就不能做吗?平安搞了投连险,后来引发了退保的狂潮,这充分说明了平安管理层的扩张冲动历史上就是比较激进的。扩张冲动导致平安将资金运用于内部收益率偏低的项目,直接后果就是损害股东利益。”

    –哎你还真说对了,投连这种每天都要公布净值的(当然有些实力差的公司也有每周才公布一次的),对公司的投资、财务、IT的协同运作还真是个重大考验,国寿00年有没有这个能力做投连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它今年4月才推出投连,到现在太保都还没有推出投连,打听过,说是系统跟不上,奈何?可悲啊,泰康、太平还有很多小公司都做了好几年了,太保的系统居然现在还支持不了,当然也免除了可能的“投连险退保风波”,这就是所谓的“傻人有傻福”吧;太保在去年到今年的这轮牛熊转换的过程中,投资收益率的确让人眼前一亮,这跟配置了较多的固定收益类资产有关,但也跟很多权益类资产都划分到了可供出售里面亏损暂时没体现出来有关,如果能持续跑赢同行还差不多,它现在已经是发行价腰斩,单看它自己倒真是不算贵了,可相比更便宜的保险股就未必了,而且未来发展会如何还难说,也就是个介于保守和激进之间的中不溜吧,船小好调头或许可以算个优势?

    说起平安上世纪末著名的投连险风波,的确反映了平安一贯的激进风格,可06-07这波牛市平安显然是吸取教训、没有再力推投连了,而且在业务发展上明显地重质量轻规模,不怎么掺合赔钱赚吆喝的银保,保费增长了也明显低于同行 — 最近半年以来国寿的保费同比增长率高达65%,太保却不到50%,平安仅仅是25% — 如果说大笨象就不能跳舞,那么这又如何解释呢?我相信这次投资富通失败交的学费也够马明哲等好好反思的了,尽管都知道是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富通才落得如此下场,但赔钱了就是该扁!补一句:如果仅仅看投资项目的内部收益率,从历史来看,富通的资产收益率可不能算低,这次失利真可以算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了

  24. 2008
    2008年10月9日14:53
    引用 | #24

    潘大 :你提出的问题,基本都不成其为问题。
    至于中国首年会计准则不允许保单首年费用摊销的问题,这个很简单的,你看H股的业绩就可以了嘛,香港会计准则是允许摊销的。你说的这个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
    其它几个问题,都是老问题,就不回答了。

    呵呵,我倒是觉得cheney后来的回答很有针对性呢,这样回避太避实就虚了吧

    香港准则下是允许DAC,可这没法说明eps*pe比内含价值评估法拿来对寿险公司估值更合理吧,事实上内含价值评估最初是在欧洲流行的,美国一开始认为有了DAC就万事大吉(据说巴菲特对US GAAP很是不屑),可现在美国也纷纷做内含价值评估了;周光也算不得什么“盖”不“盖”的吧,中金啥人都有,屁股挪得贼快,记得看过他一篇报告拿国外保险公司的新业务价值利润率来跟国内的对比,由此得出国内的利润率太高是因为利差假设过高,完全无视国内外资本成本和业务结构的差异,另外在对公司的估值上也明显有失偏颇

  25. 金融业2009年投资策略
    2009年2月25日13:41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