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在阅读国内机构报告时需注意的事项

2007年8月20日 | 分类: 研究报告精读

  应不少投资者的要求,潘大财经专题站今天新开设了一个子栏目:研究报告精读,这个栏目将主要就国内外各投行的研究报告发表潘大个人的分析和看法,供各位投资者参考。应该讲,目前国内机构的研究报告相比国际投行报告,其质量还是明显偏低的,研究员的素质也良莠不齐。潘大建议有一定英文阅读能力的投资者,应首选国际投行的报告作参考,其理由已在昨日的文章中有过一定的论述,不再冗述。国内机构研究报告中最著名的是中金报告,其报告如果仅与国内其它机构相比的话,是明显要高出一个层次的。中金公司的研究团队分析能力非常强大,并且能提出自己独到的一些观点,这是其获得国内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认可的一个重要理由。中金报告最大的不足就是刻意采取相对保守的沽值手段,投资者在实战操作时应注意到这一点。相比中金公司的报告,国内其它机构的报告则有不等的差距。

  国内二线机构,如国泰君安中信证券、、等券商的报告,总体质量较中金报告要差,而且最大的特点就是报告的质量良莠不齐。虽然这类券商的报告中不乏优秀的作品,但垃圾报告的数目也不容小视。在这里,潘大要公开点名批评招商证券的研究员,其在2006年12月24日发表的研究报告《中国人寿,三年九十》(有兴趣的投资者可到文末所附地址下载),就是一篇质量极为低下的研究报告的典型例子。

  基于以下几点原因,潘大认为这篇报告的质量极为低下

  1. 该报告充斥着不少口号式的、煽动式的语言。比如用类似“三年九十”这种比较耸人听闻的表述来获取关注,完全是股评家的套路。熟悉机构报告的投资者都明白,机构报告不是股评,不能依赖煽动性的语言来写作。毕竟机构报告的主要阅读群体是专业人员,分析应基于金融模型和具体数据。
  2. 即使是忽悠,该报告所采用的忽悠技巧也极为欠佳。因为金融机构报告给出的沽值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区间性,就是这个股票3年后的合理沽值一定是一个范围(如82.17元到96.37元),而不是某个特定的数字(比如90元);二是精确性,机构对股票价格的沽值,都是依据一定模型估算的,这个特点就决定了沽值一定是具体的,而这种精确性导致沽值刚好是整数的可能性,比彩民中大奖的概率高不了多少。你要忽悠,好歹也应该忽悠个比如91.26元,或者90.58元这种具体的数字,忽悠成90元这种整数也太不专业了。
  3. 该报告内容充斥着大量的无关信息。这些无关信息包括复述教科书理论,抄招股意向书,将一幅简单的图片直接放大成半页甚至一页大小,等等行为。要知道,国外著名投行的报告,那是很难找到一句废话的。研究报告就是研究报告,不是教科书或者是新闻,一定要言简意赅。另外,这篇报告足足有51页,非专业的投资者可能认为其内容很“翔实”,但是专业的投资者一看就会对该报告的质量产生怀疑。
  4. 该报告的发表动机值得怀疑。其利用2006年底中国人寿IPO获得高度关注的机会,发表此耸人听闻的研究报告,目的在于引起市场的高度关注。由于其从业期限很短(另一篇报告所附“研究员简介”中提到其为硕士毕业,结合此人blog上的照片看不超过28岁,且06年前不存在可找到的报告或有记录的言论),如果预测失败,不存在砸自己牌子的问题(因为没牌子可砸);而一旦侥幸估计正确,则收益巨大。换句话说,就是成功了收益很大;失败了,代价极小。潘大认为,作为个人而言,存在一定的投机取巧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是招商证券作为大券商,放出这种投机色彩极浓的研究报告,就显得很不专业且贻笑大方。
  5. 该报告并未像其他报告一样,在末尾附上“研究员简介”。虽然没有法律或行政法规规定必须在报告后附研究员简介,但是常阅读机构报告的投资者都明白,在报告后附简介可以讲是惯例,而且此人的其他研究报告后也都是附了简介的(如《中国人寿(601628) – 保费收入公告点评》)。这说明了什么?只能说明报告撰写者对90元这个预测心虚呗。一旦侥幸正确,必然要主动宣传,未附简介并不影响宣传效果;而一旦失败,不附简介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淡忘作者。

  潘大之所以为各位投资者举这个反面教材,目的是要以实际案例证明,国内二线机构的研究报告里,也存在不少糟粕,投资者在做投资决策时,务必独立分析、谨慎采信。非专业投资者也不应迷信国内机构的报告,毕竟据此操作造成的亏损,机构是不会为你买单的。

  至于三线机构,由于其利润来源主要是季节性非常强的证券经纪业务,导致其客观上不具备能力去真正重视人才储备和研究团队建设,这种不足并不会在短期内得以改观。三线机构的这个特点,使得其研究报告中具备较高参考价值的报告数量较少,且其报告对于证券定价作用有限。故投资者不用花费过多精力用于参考三线机构的报告,粗略看看就行。

  潘大在最后总结一下本文中提到的观点。一、有一定英文阅读能力的投资者在参考机构报告时,应首选国际投行报告。国际投行均具有强大的分析团队并拥有丰富的证券市场经验,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对市场的敏锐直觉,要远胜于国内机构。二、对于不具备英文阅读能力的投资者而言,中金报告具备良好的参考价值,其专业性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其他机构可以比拟。但在投资实践时需注意中金报告沽值的保守性。三、对于二线券商的研究报告而言,里面存在很多优质的研究报告,但劣质报告的数目也同样为数众多。投资者在参考时应始终秉持独立判断,对二线机构报告中所提到的观点不能全信,否则可能会造成投资失误。潘大之所以费了不少口舌举招商证券的这个反面教材,目的就是为了破除一部分投资者对“大券商”的盲目迷信。四、对于三线券商的报告,潘大的观点是,看看就行,不看也无所谓。

点击下载 » 招商证券 – 中国人寿,三年九十(PDF格式)

版权警告
  1. Xandria
    2007年8月20日11:57
    引用 | #1

    Panda的观点和我不谋而合,但是可惜国际研究报告不好找,不知道能不能提供一些方便下载的网站或者分享一些最近的研究报告,多谢!

  2. cl
    2007年8月20日17:56
    引用 | #2

    网上没找到中金证券的研究报告。是否投行报告网上都有呢?

  3. 潘大
    2007年8月20日18:02
    引用 | #3

    中金报告可以找证券公司的人给你,几乎所有的券商都有订阅。

  4. 爱美丽
    2007年8月22日16:57
    引用 | #4

    国际投行的报告在哪里可以找到呢?那个投行的报告比较好?

  5. lily
    2007年8月22日21:26
    引用 | #5

    ding !!studying

  6. 潘大
    2007年8月23日00:14
    引用 | #6

    应该讲都很好,至少低级错误比国内报告要少,国际投行间如有不同意见,则参考的价值反而更高。这个是要订阅才有,不过如果著名投行对某家公司调高或调低评级的话,新闻会有摘要报道的。

  7. 笑熬糨糊
    2007年8月27日09:07
    引用 | #7

    我也说点个人看法,中金某些公司研究报告,貌似严谨,惜墨如金,实则空洞,毫无论据。一些估值模型,更是生搬硬套,自己还没理解透,就照搬过来,得出的结果自然是贻笑大方。

    承认老兄关于其他券商的研究员良莠不全,但其中也确实有不少优秀的研究员,实地研究,反复推算,做出的报告还是挺有价值的。

    我觉得最关键的是自己的研究,公司报表相对来说是最直接、最客观的研究资料,一定要读。如有机会,参加股东大会和实地考察公司也是大有裨益的。机构报告只能作为参考。

  8. killer4545
    2007年8月27日21:45
    引用 | #8

    高盛对中国银行业的研究报告—纯属瞎编!这种公开的报告居然带有这么强的功利性,连小孩子都知道在骗人.看了就把他当作反向指标吧.

  9. xiance
    2007年8月30日11:48
    引用 | #9

    你好!很喜欢看你写的东西.我向来认为一篇好文章不是观点正确,而是思路清晰,让人能够求证.让人无从肯定与否定的文章没有参考意义.

  10. xiance
    2007年8月30日12:41
    引用 | #10

    但文章有价值,观点值得探讨,以所举反例来讲谈一谈与你的不同观点.

    1.潘先生看来是很讲究形式的.如上所提罗的报告形式上有不严谨 不专业的地方,但他对于保险业几个基本判断,如中国进入加息周期等较中金准确.内容与形式都需要追求完美,但方向错了,量度再精,表达再专业,对读者反而是误导.

    2.作者功利取向的探讨没有意义,因为无从验证.

    3.罗的文章的确有教科书色彩,反映其思考过程,后续文章针对市场疑问与焦点不断展开思路,俨然形成系列;中金的分析师周光文章的确简洁,但基本是引用前文,反复分析加息对保单的分流作用,罗没有回避问题,引用美国加息周期保险股价高速上涨的实例,说明投资回报是估价的逻辑重心,周光未回应保费增长与投资回报的分析思路.

    4.我们看文章是为了启发思路 获得事实从而抓住获利机会.读中金文章必须有强大的反向思维能力,否则思路与观点被局限.罗的思维活跃潜力大,怕犯错误迈进的步伐相对就小.

    5.国外投行严重缺乏对中国市场特殊性感觉,不排除隐含其影响市场目的,阅读要有强鉴别力与信息整合能力.

    悉请板主参考以择鱼或熊掌.

  11. killer4545
    2007年8月30日22:40
    引用 | #11

    非常同意楼上的最后一个观点:”5.国外投行严重缺乏对中国市场特殊性感觉,不排除隐含其影响市场目的,阅读要有强鉴别力与信息整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