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投资者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和决心。从今天起,潘大将以生动的事实、伟大的成就、成功的经验对投资者展示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变迁。相信各位投资者通过学习这些小故事,都可以正确认识到,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为什么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为什么说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对于这些重大问题,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同时,潘大也希望各位投资者通过这样的学习实践活动,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认识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来,成为又红又专的金牌投资者。股票的上市是从IPO开始的,我们的故事就从IPO开始讲起。
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IPO路演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群众和基层干部的觉悟还不是很高,股票发行不出去,怎么办?沈阳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承销团队想出了一个绝妙的点子,他们把路演阵地开到了中南海里。
1988年,正是中国通胀最严重的时期,所有商场里的电视机、洗衣机在价格翻了一倍的情况下被一抢而光(一年后价格又跌了一半)。但同时,中南海里的干部们抢购的却是股票,沈阳金杯的股票当天共卖出了3万多元,国务院大院里的25名工作人员第一次成为了企业的股东。
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IPO路演,地点是在现在人做梦都猜不到的地方——中南海,这则消息被刊载在1988年9月11日《人民日报》头版。
中南海里购股票
本报沈阳9月10日电 记者段心强报道:9月8日下午3时,中南海国务院大院里,汇集很多人,都在踊跃购买一种从来没买过的东西——股票。
股票销售者是沈阳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驻北京办事处主任齐文增和他的伙伴。他们应接不暇:“我买500元的。”“我要300。”“我要200。”“100行吗?”
4点钟出现高潮。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柴飞,递上一摞现金……
到5点钟,在国务院总共销售3万多元。
国务院大院里的25名工作人员第一次成为企业股东。
沙发,期待下文。
拜读啦。很有意思啊。
国家竟然还不大幅度降低个人所得税,让人郁闷。
文章出的快,辛苦了。
好!期待快点出下篇.
1988年9月11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刊登了一则报道,标题是:“中南海里购股票”。报道总共不到300字,内容是:中南海国务院大院里,汇集了很多人,都在踊跃购买一种从来没买过的东西——股票……
当日早6点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新闻联播》广播了这一消息。没想到一下就炸了窝。当日上午9点,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李鹏问国务院办公厅:“谁在中南海里卖股票了?”敏感的外国通讯社也广泛报道。许多人打电话问我,他们能不能也到中南海发股票?
此事的背景和缘由是:
1988年7月,国家体改委在沈阳召开了一次有关股份制试点企业的会议。会议期间,沈阳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领导咨询体改委的有关领导“可否到北京发金杯股票”,体改委的有关领导没有明确说可以还是不可以,但当时给金杯公司的感觉是可以试试。
于是金杯公司开始了投石问路的发股票举动。当时在体改委工作的我正好参与了这件事。
1988年9月8日中午,我帮助金杯公司的发行人把该公司的招股章程贴到了国家体改委机关办公地——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的食堂门口,告知大家今天下午2点发行金杯股票。
当时金杯公司派来2位同志,我们3人就在国家体改委机关办公楼的过道大厅处摆了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开始了工作。
我们整整呆了一下午,发行工作不理想。其原因:
一是许多机关干部都不懂股票。他们都不知我们这3人坐在这大厅前干什么。我和发行人员对每一位过来的人打招呼,反复解释,希望他们买点。举动有点像街头的小商贩摆地摊吆喝的样子。
二是当时人们手中余钱都少得可怜。我记得我当时银行存款不足1000元,要拿出100元买一张前途叵测的“纸”,还真得掂量掂量啊。我还懂点股票,但因囊中羞涩,我也没买。
但总有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大约14点40分,国家体改委经管司的一位干部(此人现在中国证监会任高职) 率先打破僵局,买了1股(每股100元),算是开盘了。接着,经管司的其他人也买了几股,其中还有一位司局级官员。
当时他们纯粹是为了改变金杯发股票冷场的尴尬局面;从大道理讲:是支持股份制发展,用自己有限的钱支援企业建设,其行为非常可贵。
大约15点,我机关车队的一位老秦师傅(已经去世)前来咨询。我抓住机会,在现场极力劝说秦师傅买一股。我反复给他讲股票的概念,讲分红如何高于银行利率等等。老秦师傅最后经不住我的“忽悠”,掏100元钱买了1股。这1股金杯股票至今老秦师傅还没卖。可惜的是:老秦师傅今年因病去世了。他恐怕是金杯公司一个永远的股东了。
对比之下,我非常惭愧,我花费了无数个日夜去研究股票,为中国试行股份制去奋力呼吁,但股票真来了,我却没买。现在想想,当时我主要还是比较抠门,舍不得花100元。
一下午总共也没卖出多少股。16点左右,发行工作马上要结束时奇迹出现了。
此时来了一位姓柴的小伙子,从包里拿出一万元现金,二话不说买下了100股。看得我都眼晕。
我问小伙子:“你干嘛买这么多股票?”他答:“我准备出国了,这些钱留着也没用,干脆买股票吧!”
我说:“你知道股票是有风险的吗?”他答:“有风险就有吧,再说,招股书上不是写明每年有16.5%的利息吗?”
我和他攀谈得知,他本人在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工作,他父亲是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干部。他是听他父亲说这个院里正在卖股票(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也和国家体改委在一个院内办公)。这是当天金杯股票最大的一个买主。现在不知这位姓柴的小伙子去哪儿了。
就这样,整个发行工作基本上是在冷冷清清中收盘了。但这个不起眼的发行事件后来掀起了一个挺大的动静,这就是开文提到的《中南海里购股票》的报道风波。
《中南海里购股票》的报道刊出后,有关领导也找我询问此事的来龙去脉,我如实汇报。为澄清这一事实,我又赶紧地写了一篇报道,标题是“金杯股票闯入北京”。报道中我指明了是“在北京西安门大街某国家机关大院内进行了试发售……”于9月14日发表在新华社主办的《经济参考报》上,这才算澄清了外界的误传。
9月15日,《人民日报》也发出重要更正,指出“9月11日本报一版刊登的《中南海里购股票 》一文,是一篇完全失实的报道……”至此,这炸了窝的风波才趋于平静。但同时引发了一场“党政机关干部可否买股票”的讨论。其实当时各地规定各异,有的明文规定“党政机关干部不能买股票”。但也有的规定回避此行为。但是为了避嫌,国家体改委那几位买了金杯股票的干部也退回了该股票。
中国证券报
太搞笑了吧,真是很有意思的年代
印象中有一段时间规定国家工作人员不得买卖股票的,不知现在还是不是这样?我觉得要放开党政机关干部和领导来买股票,这样对股市应该算是利好吧!
呵呵…A股市场最牛的股评家是谁?
谁把股评发到人民日报?
怎么会限制党政机关人员买股票呢?摊派还来不及呢….
不过潘大IPO的段子真不错…
光看第一段…真又红又专的典型啊…
股市的18年,何尝不是中南海IPO的十八年呢…
据说,早期很多老干部都是抱着一半支持国家改革,一半试试看的心态买股票的
这些人几年后都赚了大钱
先生:向你汇报一下,身在钢铁行业产业链上游的焦炭企业的情况:
我集团公司以主焦煤为主。(产量1200万吨)
1、9月份企业电费现金无法支付,用承兑汇票支付。10月份也是用承兑汇票支付,11月份连承兑汇票都没有了。
2、电力部门不允许欠费,我们不害怕,你拉闸吧,求求你了,拉吧,我一下子解决了内部矛盾。借他10个胆子也不敢,一爆炸都玩完。电力部门想对自备电厂做点文章,你限电,我就终止供暖,谁怕谁,就是用电,电费吗?电力部门想办法,别的企业欠我的钱,你去要吧!你不要,呆两个月,这帐都没了。电还得供,不是不交电费,没钱呀!
3、原先企业一天外运3万吨,现在3000吨,10分之一,最旺的季节呀!
4、企业加强财务管理,大家心里都清楚,就是完成今年的财务指标。基层单位增加的利润,增加不了咋办,那还用说吗?想保住位置还用告诉吗?家家都做烧酒,不漏是好手。
5、估计下个月就得大幅度放假,现在只是焦厂半放假。形式非常不好哦!
用电量增速减缓的数据我看到了,是通货紧缩的典型特征。之前其他经济学家预测的通胀是错误的,本人4月21日文章中指出的通货紧缩是正确的。
汗死了 等着看下文呢 怎么不继续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