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真的在做空雷曼兄弟

2008年8月11日 | 分类: 财经时评 | 标签: ,

  潘大前期写了一篇关于高盛试图搞垮雷曼兄弟的文章,引起了很多热爱国际财经的投资者的热议。有两位台湾分析师的人气博客转载了此文(已获授权),还有一位雷曼兄弟的华裔员工在文末发表了评论。但是,很多投资者都是以一种似信非信的看热闹的心态在阅读这篇文章,只有在原油价格迭创新高的情况下,才隐约觉得两者之间似乎存在微妙的关系。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最新消息,高盛在做空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的问题上有重大嫌疑,并已经引发了美联储的恐慌,美联储正在调查这个事情。这充分证明潘大的分析并不是那位雷曼兄弟华裔员工所说的是在“写小说”,而是一篇严谨的文章。《华尔街日报》的报导,相比本人的分析,整整晚了14天,本人也因此成为全球第一位看穿高盛的狼子野心的人。美联储在投行监管方面是不是获取了主动权,高盛又能不能最终成功收购雷曼兄弟,本文就将对此做后续分析。

  高盛的阴谋被伯南克识破

  《华尔街日报》英文版7月16日的文章《Goldman Is Queried About Bear’s Fall》披露,高盛操纵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股价的问题已经被美联储调查。雷曼兄弟CEO Richard Fuld指控高盛CEO Lloyd Blankfein,认为高盛交易员在恶意散播关于雷曼兄弟的谣言,造成雷曼兄弟股价暴跌。在美国,操纵股价是一项非常严重的指控。

  《华尔街日报》英文版是需要付费订阅的,没有权限查看的投资者可以看看路透社的转述:《Goldman questioned on Bear, Lehman share fall》

  美联储能拿高盛有辙吗?

  高盛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就做空了次级债相关资产,高盛目前也是次级债的最大空头。因此次贷危机对高盛不仅没有什么损害,反而有利于高盛的发展壮大。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在次贷危机初期取得胜利后,高盛也没有闲着,股票不能做了,债券也不能做了,高盛于是开始打起了石油的主意。当然了,高盛是悄悄地干这些事情的,它不声张的,不要以为媒体不报导,高盛的CEO就是去度假了。

  高盛做多石油的同时,做空雷曼兄弟,采用的是声东击西的办法。由于高盛是次级债的唯一空头,它是不可能翻多的,翻多的话不就救了竞争对手了吗?美国的其它投行,统统都是次级债的多头,在次级债市场流动性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是翻不了空的。都没人接你的盘,你怎么翻空呢?

  美联储对高盛的行为是感到火气很大的。你投放流动性吧,石油就涨,你收缩流动性吧,雷曼兄弟就跌。总而言之一句话,横竖都是高盛得利,高盛已经掌握了相当程度的主动权。

  伯南克用市场化的办法已经感到没辙了,他恼羞成怒,准备用非市场化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伯南克扮演唐吉坷德的角色

  1930年代大萧条后,美国实行了分业监管制度,美国证监会(SEC)成立,专职从事投行监管。虽然在上世纪90年代,混业经营开始成为主流,但分业监管的大形势并未改变。

  在次贷危机中,高盛处于主动的地位,美联储处于被动的地位。在此情况下,伯南克试图夺取一部分证监会的权力,对投行实行直接监管。

  细心的投资者可能会发现,次贷危机以来,美国证监会是很少发出声音的。美国证监会认为,次贷危机是美联储长期以来的货币政策引发的,它不希望人们把它与这场经济危机联系起来。

  SEC长期就是美国的实权部门。美联储如果试图直接监管投行的话,可能会面临很大的阻力。你美联储都可以监管投行了,那还要SEC干什么呢?SEC的老爷奶奶们是不可能同意的。

  伯南克内心自然也能明白这一点,他只是想借此达成拖延时间的目的。伯南克希望利用自己的巧妙姿态和行动,阻吓金融市场的投机,并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体能自动弥合次贷危机的伤痛,重新进入增长周期。

  但金融市场向来就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雷曼兄弟的所作所为可能使得伯南克改变自己先前的观点。

  雷曼兄弟让伯南克头疼不已

  雷曼兄弟面对高盛的唱空,曾一度束手无策。雷曼兄弟CEO试图向投资者解释,但是结果却是越描越黑。雷曼兄弟迫不得已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将矛盾转移至房利美和房地美,以图成功脱身。

  始于7月9日,当日房利美和房地美分别下跌13.11%和23.77%,并在未来一段时间大幅走低。引发房利美和房地美大跌的导火索是雷曼兄弟分析师Bruce Harting于7月9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Bruce Harting在这份研究报告中宣称,房利美和房地美急需融资750亿美元缓解困境。

  由于一个市场上的杠杆资源总是有限的,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市值又非常大,如果投机者转移目标做空房利美和房地美的话,雷曼兄弟的做空压力就会减小很多。此外,如果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危机成为热点,那么财经媒体就没有兴趣继续炒作雷曼兄弟的旧闻,雷曼兄弟的舆论压力也会因此减轻。

  房利美和房地美有联邦政府背景,是很难垮台的,房利美和房地美的高评级债券更是安全的很。不管是亚洲国家的政府,抑或是金融机构购买房利美和房地美的高评级债券都无不妥之处,这点必须要向各位投资者讲清楚。

  另外,雷曼兄弟研究报告的观点也是互相矛盾的。你怎么既看空原油,又看空房利美房地美呢?这完全就是瞎忽悠,是别有用心的。

  雷曼兄弟CEO为了保住自己职位干的这些事情,肯定是让伯南克感到头疼不已的。伯南克原先的观点是要保雷曼兄弟的,但是现在你把房利美和房地美的股价搞跌了,给伯南克出了更大的难题,不排除伯南克的思想认识出现变化的可能性。

  高盛能否成为次贷危机的大赢家

  高盛由于是次级债的空头和原油市场的多头,在次贷危机中是占据主动地位的。相反,美联储是比较被动的。

  虽然目前原油价格出现了回落,但是并不代表高盛就没的玩了。原油价格回落了,美联储加息了,高盛还可以做空债券市场嘛。

  雷曼兄弟暂时获得了喘息的机会,但是股价仍然低迷,增发新股的计划也遥遥无期。这些都说明,雷曼兄弟危机的核心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另外,雷曼兄弟与贝尔斯登不同,贝尔斯登的问题在对冲基金部门,雷曼兄弟的问题在固定收益部门。这意味着美联储如果加息,雷曼兄弟的日子不会好过。

  另外,市场不可能相信雷曼兄弟CEO的话。你怎么一会儿主张要增发新股,一会儿又主张雷曼兄弟的私有化呢?这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你Richard Fuld整天说这些自相矛盾的话,只能让市场认为你的问题已经病入膏肓了。

  既然市场认定雷曼兄弟已经病入膏肓,那么雷曼兄弟的流动性是一定要出问题的。其它投行交易员不会进行与雷曼兄弟的交易,客户也会仓皇出逃。资产的流动性一旦出现问题,那么雷曼兄弟离破产也就不远了。

  雷曼兄弟一旦濒临破产,只有高盛有能力收购,也只有高盛有意向收购。雷曼兄弟的破产,将从本质上解决华尔街产能过剩的问题,次贷危机也将立刻结束。高盛收购雷曼兄弟后,把Fuld这些高管统统fire掉,再裁掉一部分中层和基层雇员,雷曼兄弟马上就可以扭亏。在次贷危机结束后,雷曼兄弟这部分资产还可以为高盛创造大笔的利润。

  此外,雷曼兄弟破产也是民心所向。因为历史经验告诉美国人,投行破产是有利于经济危机早日结束的。

  高盛占据天时(次贷危机)、地利(雷曼兄弟不会被允许卖给外国资本)、人和(民心所向),很有可能会成为最大的赢家。

  参考资料

版权警告
  1. 小春
    2008年8月11日04:23
    引用 | #1

    潘大,你好。我在股市是3400点的时候购买了 600660和000625这两支股。不知什么时候能涨?可否解答一二

  2. 佩服
    2008年8月11日06:48
    引用 | #2

    对潘大的敬仰如滔滔江水

  3. 泡饭
    2008年8月11日09:03
    引用 | #3

    如果美联储无法直接监管高盛的话,不知SEC对高盛的阴谋是否有办法

  4. kelio
    2008年8月11日10:42
    引用 | #4

    分析得很透彻到位,
    那么雷曼兄弟什么时候会宣布破产呢?
    在美国大选前还是美国大选后,假如说在美国大选前宣布破产的话,这无疑为共和党的选情加上一票!

  5. ouyang
    2008年8月11日10:59
    引用 | #5

    高盛目前头疼是其投行业务,在现金大笔入账的同时,其投行业务却因为前期布局的问题发不上力气,目前高盛正在加码中国区的投行团队

  6. kimen
    2008年8月11日11:12
    引用 | #6

    高盛坐大,对美国经济有没有实质好处?

  7. good
    2008年8月11日13:21
    引用 | #7

    高盛的确在做空雷曼,可别的公司同样也在做空雷曼,次级贷损失最大的都是一些银行,空头当然一致选择做空金融股,这是市场的自然选择而不是什么密室阴谋.

  8. 哦女萝亚
    2008年8月11日21:14
    引用 | #8

    谁在做空中国股市?如此大跌,尤其是b股,外资撤离了?

  9. 潘大
    2008年8月11日22:13
    引用 | #9

    TO 小春:
    下一轮牛市即可解套。

    TO 泡饭:
    美联储的做法本身就是错误的,SEC并没有发表过言论支持美联储。SEC仅有的一些言论,虽然有的看起来是支持美联储,但是我的解读是中性的。自由竞争的国家,高盛这种行为是很正常的,不用去管。

    TO kelio:
    什么时候撑不住了,什么时候就被收购。

    TO ouyang:
    中国的IPO市场规模未来会很大,我长期很看好的,高盛的这一战略布局非常正确。

    TO kimen:
    对长期经济基本是中性的,对短期经济是有利的。

    TO good:
    本人认为基本算是高盛的阳谋,不是阴谋。

  10. colin
    2008年8月11日22:53
    引用 | #10

    这篇文章有少数有意思的观点,但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

    - 首先,作者既在讲雷曼应该破产,又讲会被高盛收购,到底是哪个?作者又在另一篇文章的评论中回复到“任何国家破产后都不用对债务负责的,这就叫有限责任”,如果雷曼被高盛收购就不是破产,不磙产的话其债务的责任就需要由高盛来承担,君不见 JPM 就承担了贝尔斯登的一堆垃圾?(所以 JPM 一开始不肯,后来是 “the risk of the assets is backed by the Fed” 才勉强同意的。)

    - 现在雷曼的 balance sheet 是有很多人质疑,但是好象和 CEO 的话没有关系吧。你写道“市场不可能相信雷曼兄弟CEO的话。你怎么一会儿主张要增发新股,一会儿又主张雷曼兄弟的私有化呢?”请问 Dick Fuld 什么时候亲自讲过的私有化?什么时候又亲自讲过要私有化?还不是就是某些报纸自己在那里连 sources 都不引用的写写?真的假的都没有人知道,像这样 comment on rumors 不太负责任吧?

  11. 潘大
    2008年8月11日23:20
    引用 | #11

    TO colin:

    雷曼兄弟如果有人收购,那就是被收购;如果没有人收购,那就是破产;这与贝尔斯登是一个道理。这是同一事件的两种不同的可能发展方向,是不矛盾的。另外,收购后对其债务负责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这个自然不用多说。至于JPM “不肯”,那是它在争取优厚的条件,你以为它真不肯么?既然都没有意向,那你认为它们是怎样坐到了谈判桌上的。

    增发新股融资的意向,是在投资者电话会议中讲的,这是正式渠道,肯定不是传闻。私有化的事情,是New York Post的新闻源,可以算传闻,但没有并得到雷曼兄弟的否认。当然,这是不是“不负责任”,我认为可以探讨。但是如果这样是“不负责任”的话,那么华尔街日报、路透社、Bloomberg统统都将成为“不负责任”的,因为这些报导和评论它们都有的,你在全世界就找不到“负责任”的媒体了。

  12. colin
    2008年8月11日23:27
    引用 | #12

    “增发新股融资的意向,是在投资者电话会议中讲的,这是正式渠道,肯定不是传闻。”

    - 我只记得 Dick Fuld 说他们已经完成了今年全年的融资。当然 Mer 也这么说过,然后又融了,这是另当别论。不过我敢肯定,Dick Fund 没有在任何公开的投资者电话会议中提到他要再融资。

  13. 潘大
    2008年8月11日23:31
    引用 | #13

    你不妨再听一遍。

    私有化和增发新股融资,完全是矛盾的两件事情。如果Lehman不是被搞得焦头烂额、内外交困,是不可能头昏至此的。

  14. 泡饭
    2008年8月12日12:10
    引用 | #14

    早上看到FT的报道,市场人士预测6个月内将出现“贝尔斯登第二”,他们所讲的“贝尔斯登第二”应该就是雷曼。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阿利娜•范•杜恩(Aline van Duyn)纽约报道 2008年8月12日 星期二

    新公布的研究显示,机构投资者预计,随着信贷危机继续产生影响,在未来6个月内将会有另一家大型金融机构瘫痪。

    Greenwich Associates调查的美国及欧洲机构投资者中,近60%相信,在未来6个月内会发生这样一起失败。而另有15%认为这将发生于未来6至12个月之间。

    投资者担心,一家大型金融机构瘫痪对信贷衍生品市场的冲击影响,会对全球市场构成“严重威胁”。

    原文出处:

  15. 泡饭
    2008年8月12日12:23
    引用 | #15

    To 潘大:

    一个小建议:为你的blog安装一个Wordpress插件Thread comment,这样就能在评论后面自动生成[回复此评论],在评论下方可以直接回复评论了,且可以嵌套回复,互动性比较好,阅读起来也比较舒服。

  16. shakeham
    2008年8月26日08:16
    引用 | #16

    潘大你好,新人来报道,我是身在美国的投资者,看了您的文章觉得很有帮助。想与您讨论一些问题。关于高盛做空雷曼,现在看着越来越像,但是华尔街看来意见似乎并不是那么统一,MS降低GS的评级就显示这一点。金融市场现在已经演化成一个乱杀阵,高盛是否真能独善其身?还有一个政治问题要考虑,高盛莱曼都是犹太人所持有,当然伯南克本人也是,犹太人的COHESION一向闻名于世,现在在俄罗斯和中国展现出竞争力的时候,真的能下此狠手?我心里较为怀疑

  17. shakeham
    2008年8月26日08:21
    引用 | #17

    您的文章论据详实,论证有理,我非常佩服

  18. 潘大
    2008年8月26日16:17
    引用 | #18

    TO shakeham:

    高盛如果不能把雷曼兄弟搞垮,则股价会出现下跌,因为这将有损高盛之利益。相反,如果雷曼兄弟状况恶化,则高盛这一做空美国经济的投行就一定可以“独善其身”。

    俄罗斯国力上升,主要源于能源价格上涨,而非基本面转好,故俄罗斯在经济方面不构成对美国的威胁(但军事方面是美国的对手,军事与经济的实力务必要分开来看)。

    中国目前只在轻工业方面有较强的实力,而美国是基本放弃了轻工业的发展的。中国如要在经济方面构成美国的对手,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19. shakeham
    2008年8月29日13:45
    引用 | #19

    潘大,我仔细看了你的另外一篇文章有关大宗商品的。全球果真陷入SLOW DOWN的话,中国经济能否撑的过去?转型能否成功?A股漫漫熊途,楼市开始崩盘,外企撤资。和国内的朋友聊天,有移民能力都在想着移民了,资源是否枯竭?企业有没有定价权,是否能保持盈利边际?政治环境是否稳定?国际环境亦开始恶化,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把中国作为最主要的敌人。在美国,就没有一天不听到这边媒体有事没事不带两句中国的。虽然过来几年,无时无刻不关心国内的一切,今年是在是让人担忧。中国豪放型资源输出是不可维持的,但是往高端发展是否能竞争的过日本德国?现在的情况,我看不到曙光。

  20. shakeham
    2008年8月29日13:49
    引用 | #20

    另外,国际原油价格的下跌,除了回归基本面外,恐怕也有限制俄罗斯的原因。特别原油见顶和格鲁吉亚开战的时间如此配合,耐人寻味。格鲁吉亚和以色列是兄弟,俄罗斯罩着伊朗,以色列的地位就不用多说了。相比中国,老毛子是说干就干的。

  21. 潘大
    2008年8月29日14:17
    引用 | #21

    TO shakeham:

    我不知道你说的撑的过去的标准是什么。如果说是指受不受影响的话,那是肯定会有影响的。如果是说会不会类似越南那样,我认为还是不会的,因为越南是财政和贸易双赤字的,这个情况与中国完全不一样。

    靠出口起家的企业倒闭一些,对中国经济有阵痛,也有好处。因为它破产后,类似土地、劳动力、资金都可以挪出来,留给更有效率的企业。它们如果不破产一些,各种资源都被它们占用光了,优秀的企业就很难发展。

    移民的话,我认为难以出现大规模的移民潮,因为美国经济也不是很好,等美国经济好了,则国内经济也将复苏,他们可能又打消此念头了。

    那些想移民的人,我认为,基本也就是停留在咨询阶段,对美国移民政策还不熟悉。真要叫他们去办投资移民,还要雇佣10个工人两年的话,我想他们中的大部分还是会打消此念头的。毕竟现在美国经济不好,他们没有理由在现在去办投资移民的。

  22. shakeham
    2008年9月3日10:06
    引用 | #22

    潘大,高丽银行介入(实际可能是雷曼自己在玩?),现在看来WAMU可能更危险咯。。现在WM已经开始OFFER 5%的CD存款了,原来从来没发生过吧?这个LEH老是死不下去。如果WAMU替代LEH倒掉,华尔街的投行泡沫能算挤干净了吗?

    当然,估计不管谁死,最后可能还是FED做帐,老百姓埋单。。。

  23. leh
    2008年9月11日16:31
    引用 | #23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潘大一个月之前的这篇博客,关于雷曼嫁祸二房的那一段真是太精辟了.
    二房临死之前(九月五日)雷曼冲高接近$17,这段时间可能雷曼内部该逃跑的都利用二房的掩护大撤退了。等到二房刚一被接管尸骨未寒的隔天,雷曼就暴跌44%,现在已经跌到$6了,基本上game over了….

  24. lu
    2008年9月12日16:45
    引用 | #24

    分析十分精辟,想问一下潘大对美林的前景怎么看?

  25. 阿恒
    2008年9月15日18:12
    引用 | #25

    雷曼兄弟真的要破产了,
    但次贷危机是否按潘大所说就要结束了。
    还有待观察。
    经过一个月后,不知道潘大是否有新的见解。

  26. 2008年9月17日01:38
    #26
  27. 2009年2月6日04:29
    引用 | #27

    高盛下一步就是席卷俄罗斯和中国了,不知潘大对此怎么看?